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39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4篇
  19篇
综合类   106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36篇
畜牧兽医   11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Qi D  Hu Y  Gu X  Yang X  Yang G  Wei F 《Integrative zoology》2012,7(2):165-174
Understanding habitat requirements and identifying landscape linkag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survival of isolated populations of endangered species. Currently, some of the giant panda populations are isolated, which threatens their long-term survival, particularly in the Xiaoxiangling mountai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quantified niche requirements and then identified potential linkages of giant panda subpopulations in the most isolated region, using ecological niche factor analysis and a least-cost path model. Giant pandas preferred habitat with conifer forest and gentle slopes (>20 to ≤30°). Ba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linkages were identified for the Yele subpopulation to 4 other subpopulations (Liziping, Matou, Xinmin and Wanba). Their lengths ranged from 15 to 54 km. The accumulated cost ranged from 693 to 3166 and conifer forest covered over 31%. However, a variety of features (e.g. major roads, human settlements and large unforested areas) might act as barriers along the linkages for giant panda dispersal. Our analysis quantified giant panda subpopulation connectivity to ensure long-term survival.  相似文献   
52.
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人工繁殖的4只大熊猫幼仔进行育幼研究。研究方法:分母兽育幼组(1#、2#幼仔)和人工辅助育幼组(3#、4#幼仔)两组,其中母兽育幼组在断母乳之前由母兽独立育幼,人工辅助育幼组是在母兽育幼的基础上对幼仔进行80~100日龄人工乳补给、日光浴、沐浴、户外体能锻炼等人工辅助措施,并对两组幼仔体质量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大熊猫幼仔出生至断母乳阶段体质量变化规律符合连续的多种函数段状曲线;2)人工辅助育幼组在实施有关措施后(100-160日龄),幼仔体质量增长与母兽育幼组有高度显著差异,F=5.9≥F=5.9≥(0.01(3,240))=3.86。可得出结论:人工辅助措施对促进幼仔个体发育、增加抗病力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3.
大熊猫犬冠状病毒部分S基因的克隆与全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庆某动物园死亡的大熊猫肝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鉴定为犬冠状病毒(命名为CCV DXMV)。本实验根据CCV K378和CCV Insavc-1株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普通PCR引物SF1-SR1和SF2-SR2,以及半套式引物SF3-SR3、SR13、SF13、SF4-SR4和SF14,分段扩增了CCVDXMV株部分S基因,得到了368bp、792bp、737bp、1178bp和985bp5个基因片段。将纯化的RCR产物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中,通过筛选和鉴定,获得了5个阳性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送生物公司测序,将测得的基因序列与先前测定的该株病毒部分S基因序列,拼接成全S基因序列,并与其它株CCV及TGEV HN2002和FIPV79—1146株的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绘制进化树。结果表明,该株病毒与CCV K378株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4%;而与CCV 23/03株的同源性最低,为56.9%;与FIPV和TGEV分别有90.4%和82.1%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54.
基因序列分析确诊大熊猫的犬瘟热病毒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直接从死亡大熊猫肝脏提取细胞总 R N A,经反转录后用犬瘟热病毒的 1 对引物扩增出了约 320 bp 的片段。此产物经纯化、序列分析表明,其片段 2 个引物间长度为 281 bp,与预计片段大小相同。此毒株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北京犬等 4 个野毒株、哈尔滨犬野毒株、某疫苗弱毒株、 Onderstepoort 弱毒株和海豹瘟热病毒 2 型毒 株的 同源 性分 别为 922% 和 989% 、925% 和 989% 、915% 和 946% 、929% 和 989% 、982% 和 100% 。这样就进一步确定了大熊猫的犬瘟热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55.
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生境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中调查了 12种生态因子的 5 8种生境类型 ,利用Forageratio指数对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原始林 2 0 82个样方中发现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4 31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2 0 7% ;在 15 82个次生林样方中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15 2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9 6 % .研究结果表明 :①原始林中大熊猫回避大于坡度 4 0°的生境类型 ,而在次生林生境中对坡度没有表现明显的偏好 .②坡向和乔木郁闭度对大熊猫的生境选择没有明显影响 .③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大熊猫都偏好针阔混交林 ,但在次生林中还把选择范围扩大到针叶林和阔叶林 .④原始林中大熊猫偏好乔木胸径 30~ 5 0cm的生境 ,次生林中降至 2 0cm以上 .⑤大熊猫在原始林中回避竹类植物盖度低于 5 0 %的生境 ,在次生林则随机选择这类生境 .⑥大熊猫明显偏好原始林 .在全部 12个生态因子中 ,大熊猫对 11个因子的选择发生了改变 ,改变程度各不相同 .大熊猫在原始林中要回避的 9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随机选择 ;在原始林中随机选择的 6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偏好 .上述结果说明 ,对于原始林中回避或随机选择的生境特征 ,次生林中的大熊猫变成随机选择或偏好 .因此 ,大?  相似文献   
56.
大鲵部分器官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大鲵进行研究在保护珍稀动物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实验以大鲵部分器官为材料,用Bouin氏液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发现其皮肤具有两种分别分泌黏液和胶状物的腺体,肾小囊发达,肾小管数目多,肺的平滑肌细咆和核均呈螺旋型排列。肝细咆索不呈放射状排列等特征。  相似文献   
57.
本文进行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消化系统的光镜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研究。观察发现,罗氏沼虾的贲门胃内无齿,胃壁背、腹面的一定部位有角质板的特殊结构。中肠很长,占据头胸部的后半部分和腹部的大部分;中肠上皮细胞的游离端和中肠腺小管细胞的游离端均有纹状缘,无角质膜。后肠很短,无纹状缘。消化道上皮细胞有无纹状缘是区分中肠与前、后肠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浸提液对常用替代牧草高羊茅、早熟禾、黑麦草、披碱草,以及对苜蓿、葵花、玉米、小麦、甜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具有防控效果的替代植物以及最佳混种方式。【方法】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盆栽竞争试验,运用DeWit取代试验研究法,设置牧草和入侵杂草5种混种方式,混种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研究黑麦草、披碱草和高羊茅与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竞争效应,分析3种牧草对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控制潜力。【结果】 随着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浸提液浓度的增加,4种常用替代牧草种子和新源县5种主要作物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化感效应指数均下降。5种混种密度下,黑麦草、高羊茅与三裂叶豚草混种比例为3∶1时,三裂叶豚草的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505 1±0.301 5)、(-0.757 6±0.265 88)均显著小于0(P<0.05);黑麦草、高羊茅与豚草混种比例为1:3时豚草竞争平衡指数分别为(-0.955 8±0.518 08)、(-2.049 7±0.178 55)均显著小于0(P<0.05)。【结论】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浸提液对供试种子萌发具有化感抑制作用;且浸提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同时叶部化感抑制作用大于根部。三裂叶豚草对四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抑制作用大于豚草。黑麦草和高羊茅可以作为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替代植物。黑麦草和高羊茅防治三裂叶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3∶1;防治豚草时建议播种比例为1∶3。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发生密度较大时其化感抑制作用越强,影响牧草萌发生长,应适当加大替代牧草播种量。  相似文献   
59.
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有关气孔解剖及生理的研究历来为植物学家所重视。因此,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进展。Sitholey和Pandey(1971)在芒果(Wangifera indica L.)和柑果子(Limonia acidissima L.)上,Trivedi和Upadhyay(1973)在夹竹桃科(Apocynaceae)植物上先后发现了巨型气孔。Hoove(1986)在秋海棠属上发现了气孔群(stomatal cluster)。然而,迄今为止的有关教科书中还没有气孔群和巨型气孔的。记载。另外,在蔷薇科植物中,还没有气孔群和巨型气孔的报道。我们在进行气孔对叶水势的调节研究中,在杏树叶上发现了气孔群和巨型气孔。  相似文献   
60.
明确有害入侵种在区域尺度上的潜在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入侵种的预警和具体防控意义重大。三裂叶豚草是全球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目前已经大面积入侵“一带一路”中亚枢纽—新疆伊犁河谷。为有效防控三裂叶豚草在新疆的扩散蔓延,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了当前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RCP4.5, RCP8.5)下2050s和2070s时期三裂叶豚草在新疆的潜在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前气候下三裂叶豚草在新疆的总适生面积达24.01万km2,约占全疆面积的14%,在RCP4.5情景下,至2050s、2070s时期将分别增至37.36万和39.23万km2;在RCP8.5情景下,将分别增至39.45万和42.94万km2。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适生区总体均呈现向北增加转移的趋势,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准噶尔盆地。所有环境因子中,与降水相关的因子总贡献率为40.1%,与温度相关的因子总贡献率56.0%,其中最干月降水(36.2%)、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29.1%)是对三裂叶豚草分布贡献率较高的环境因子。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三裂叶豚草入侵风险最高的区域。建议管理的重点除了放在已预测到的适生区内,还应特别关注农田、草场、道路两侧这些人畜扰动大、水分充足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